
高速发展中的渭北工业区 (记者 雷伟东 摄 资料图片)
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曲江新区,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沣东新城,渭北工业区……如今,西安的开发区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引领着西安在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追赶超越,昂首向前。
稳中求进
领跑西安经济增速
今年上半年,我市先后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投资力度稳定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等利好政策。上半年,我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6.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5.2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4%;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总产值326.54亿元,占全市限上企业总产值的30%;利用外资总量12.2亿元,占全市利用外资的60%。此外,渭北工业区1-6月入区企业达到142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0.65亿元,占全市20.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07亿元,占全市39.2%,同比增长29.8%,高于全市增速22.3个百分点。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各开发区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认真贯彻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开发区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整体呈现缓中趋稳、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领先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为全市经济平稳发展起到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驱动
政策助推企业成长
1991年3月,陕西第一个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并成为国家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从成立至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高新区突出抓好三星电子、中兴手机、新能源汽车和强生供应链基地等“旗舰”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增强聚集优势,着力打造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今年4月14日,三星高端存储芯片封装测试项目正式竣工投产,累计引进三星配套企业83家。三星环新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进展顺利,4月15日已开始试生产,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产。2月9日,中兴通讯西安终端生产基地建成投产,项目一期年产能将达1500万部,产值约为100亿元。生物医药园强生全球最大供应链生产基地项目加快建设,生物医药研发聚集区专业孵化器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为了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今年5月,高新区发布了“1322”政策体系。其中“1”代表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3”代表高新区2000万以下,2000万到5000万,5000万以上的科技型企业;“2”代表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是各成长阶段企业的两个助推力;另一个“2”代表为所有科技型企业成长所需要的两大关键性要素——人才要素和资本要素。政策体系中《关于实施特殊人才跨越计划的若干政策》对于承担重大项目、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经评审,给予创业启动资金、股权投资、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扶持资金最高5000万元;《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政策》是为加速资本要素快速聚集,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政策大力鼓励企业上市发展 ,对于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按实际发生费用,给予每家企业最高100万元的支持。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不仅提振了企业信心,更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
以港为媒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历史版图上,依靠港口建设沿海临港产业区,始终是亘古不变的发展原则之一。在实践基础上,西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西安港”的建设设想——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和铁路多式联运的便利,将港口平移这座内陆城市,充分发挥西安东联西进、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及铁路、公路、航空交通等枢纽作用,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国际中转枢纽港。2007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被纳入西安开发区的经济版图,成为推动西安实现东西双向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
依托“西安港”的辐射集聚能力,港务区逆势而上。中亚班列“长安号”实现了常态化运行,截至今年8月22日,“长安号”共计开行了106列、5100车,与此同时,今年2月28日,向东开行了“西安至青岛”的国际货运班列,主要出口至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今年1-6月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共完成集装箱运输5.07万标箱,同比增长47.3%,货物合计78.54万吨,同比增长33%。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连续三期播放“长安号”的运营情况,扩大了“长安号”在全国的影响力。
去年10月,西安港务区跨境电商平台正式上线,并于今年2月12日开通了直购进口业务,4月10日,单日跨境出口突破1万单。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出口业务13.48万单,货值139万美元,主要出口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完成进口业务5947单,货值合计217万元,进口货物主要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等国。试点业务吸引了51家跨境电商、物流及支付结算企业参与。阿里巴巴、京东、国美等20余家电商入驻园区;总投资10亿元的中西部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落户园区;西安新丝路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来自全国44家企业签署入园协议;今年7月,园区正式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为陕西此次唯一获批单位,电子商务产业正在逐渐成为港务区乃至全市的新增长点。
抢抓机遇
三大组团撑起西安工业脊梁
在西安众多的开发区中,位于古城北部的“渭北工业区”无疑是最年轻的一个。这片约850平方公里的区域,承载着加速这座城市工业繁荣的重任。从2012年成立至今,短短3年时间里,渭北工业区三大组团——高陵组团、阎良组团、临潼组团相互携手、优势互补,已然成为弥补西安“工业短板”的主阵地。
高陵装备工业组团极力突出主导产业特色,把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突破重大项目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阎良航空工业组团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构建航空全产业链、搭建创新共享平台、培育通航产业等核心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突出、集群效应显现的航空特色产业聚集区;临潼现代工业组团以建设“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森林城市”和“打造西北轨道交通基地”为战略目标,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机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型科技建材、科技研发、环保设备等产业。三大组团优势互补、聚合发力,为西安经济发展交上了一份“靓丽”的答卷——2015年1-6月份,渭北工业区入区企业达到142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3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07亿元,占全市39.2%,同比增长29.8%,高于全市增速22.3个百分点。
数字背后,是区域发展软硬件的同步提升,今年以来,渭北工业区共修编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城乡统筹、生态安全格局等4个专项规划,完成3个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了渭北工业区《2013-2020年11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下发执行;85个年度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84亿元,占年任务59.24%;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各类贸易洽谈会并进行推介招商,引进了苏州金龙客车、南车轨道交通、中国黄金重钢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发展,渭北工业区全力放大产业投资发展母基金和三个子基金规模,协调各组团加强与大企业、大财团的合作,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力争全年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至此,一个“产业聚集、功能完善、环境优良”的现代工业新城已然拔地而起,弥补西安“工业短板”的初衷在这片区域逐渐变为现实。
据统计,目前在西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中,98%以上集中在开发区。围绕打造西安经济发展强力引擎的目标,各开发区依托自身科教、军工、大企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区位交通等优势,互追互赶、错位发展,吸引高端产业、资金流、人流、物流不断地向其聚集,产业已涉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也引领着西安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环境品位不断提升。未来,西安各开发区更将本着“专业、集群”的原则,引导和促进区内企业逐渐向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促使逐步形成具有聚合效应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实现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提升,带动辐射区域,乃至全市经济的新一轮飞跃。